爱博体育

网站地图

2019-10-08 11:55来源:CBA编辑:爱博体育

今年篮球世锦赛男篮的惨败还历历在目,输了不怕,怕是总有人认为输了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身体素质不如白人和黑人。看看近日林书豪自己的CBA首秀,虽然球队输球了,但他个人的表现还是毋容置疑的,比赛中他的三分球、上篮和突破都显得比其他人稳定和从容,不急不躁中轻松得分和组织、串联起球队的进攻,他虽然身材不高,但是突破犀利,同时抢篮板在面对中国内线的时候都不一定处于劣势,这也确实让我们的同样肤色的CBA球员有些尴尬。林书豪为什么作为黄种人后卫,没有特殊的天赋基因,是不是却几乎等同于外援般的存在?是不是狠狠打了CBA尤其是国家队的脸?是不是该检讨我们的男篮训练到底问题在哪里?

2012赛季,林书豪的效率值(PER)为25.91,在NBA所有组织后卫中排名第二,只排在克里斯·保罗(27.02)之后。林书豪甚至超越了科比·布莱恩特、凯文·勒夫以及德里克·罗斯。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竞争最为激烈的NBA赛场,林书豪可以打出这样的数据,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背后是科学和艰苦的训练,是严格的自律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今天,我们不想过多的探讨精神层面的原因,把重点放在形而下上,放在如何提高身体的对抗能力上面。男篮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在平时的训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才会在比赛中集中爆发,比如身体对抗差、基本功差、临场应变能力差、教练技战术指挥差、球员战术执行能力差,这些问题看似是球场的问题,本质上其实是训练场上的问题,根子上是赛场外的问题。

首先,男篮的运动员选拔很是问题。身高不足在20世纪是中国男篮的一大劣势,为了尽快缩小这一差距,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篮坛刮起了"高度"风,重点发展高大运动员成为中国篮球运动员选材的主流倾向,一时间高度成为运动员乃至球队实力的象征。队伍"大型化"后,中国男篮转型成重高度、慢速度、阵地战打内线为主的球队,虽然内线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因逆潮流( 世界篮坛的主潮流是快) 发展,大赛上每一次"争八"都要经历艰难的苦战,甚至需要运气和侥幸成分的支持。事实上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是多元组合,身高、体围、体宽、身体充实度和身体各种派生指数在篮球运动员选材中都很重要。身高只是决定篮球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更不能取代和弥补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方面的缺陷。我国许多篮球运动员高而瘦、高而弱、高而慢、高而软,这种体型的运动员在篮球场上很难适应高水平、高强度、大力量的对抗。篮球超级强国美国队近几届大赛选拔队员时已淡化高度,采用超强的"锋—卫"线组合,依靠强大的 3、4号位,担负全队主要的攻防任务。依靠速度、力量、准确、快速爆发冲跳能力击垮对手,单纯身体形态上的高度,美国队已不太看重。中国男篮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平均身高达到 2.04m,居世界各队之首,但身材与国外队员彪悍的体型相比显得过于单薄,直接影响了身体对抗能力。对此,篮球专家徐济成评价道:当欧美把力量和速度结合起来的时候,亚洲霸主中国男篮增加的主要是地面高度。独有高度而缺少力量和速度,这才是中国男篮的致命病根。选材直接关系到球队的战术打法和风格形成,选拔高大运动员,意味着防守时篮板球、盖帽要有作为,高度优势越明显,篮板与盖帽优势也要越明显;同样,进攻时内线得分与二次攻能力也应高于对手,这是阵容配置与功能的统一,如果追求了高度,而球队不具备这样的功能,高度就失去了意义。攻防转换中,还会由于高大队员速度慢,造成快攻丢分多,防守脚步跟不上,表面上看阵容上有"高大上"的气势,其实是国人的近代时期"东亚病夫"的痛苦经历的折射,不希望从气势上就输给西方国家的心理作祟,甚至严重说也是一种体育"形式主义"的表现。因此,片面追求身材高大化,既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的误区,也是近几届国家队建队的误区,不符合竞技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也是中国运动员大赛对抗上屡屡吃亏的重要原因。在此不得不提到周琦,其实从精神和意志品质层面,周琦已经很不合格了。在身体素质方面,除了身高,周琦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是吃亏的、甚至不合格的。

其次,与NBA相比CBA运动员体能训练理念太落后。CBA、NBA体能教练的职业化程度不同,NBA都是专职体能师,而CBA篮球体能训练处于起步阶段;NBA体能师在训练时比我国教练员动作规范、更注重细节并且训练方法、手段多样;NBA篮球体能训练遵循系统循序渐进、强度递进原理的训练原则,并积累多年的训练负荷参数,CBA体能训练缺乏训练负荷参数;NBA篮球体能训练明确体能训练以无氧训练、爆发力、多方向速度练习为重点,而CBA以有氧训练为主;NBA篮球体能训练打破马特耶夫周期模型并建立新的力量和体能训练的NBA模式,我国CBA大部分教练还是以马特耶夫周期模型为划分周期;NBA篮球体能训练训练周期划分合理,按比例有计划地科学进行训练;NBA篮球体能训练,训练前的准备训练和训练后的恢复训练以及训练监测和监控的科学化程度较高。

最后,我国篮球的培养体制落后。相比较美国和欧洲的职业队,我国篮球的培养体制是三级培养模式,即业余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的培养模式,即使现在开展较好的大超联赛(CUBS)和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 水平也较低,且高水平球队的数量也较少。我国的CUBS联赛实际上是我国地方俱乐部的二线队员挂靠某大学学籍并代表其参加的比赛,仅仅只有十几支球队;CUBA球队全国参加比赛的球队尽管超过了1000支,从表面上看比赛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其竞技水平始终没有太大幅度的提升,可选到 CBA俱乐部球队的队员少之又少。目前,我国CBA俱乐部中只有广东宏远队、东莞新世纪、北京金隅俱乐部等几个俱乐部基本上能称之为职业俱乐部,这几支俱乐部有一线、二线和三线队员的梯队,其他大部分CBA俱乐部球队都无三线队员,导致许多CBA俱乐部二线队员在没有达到一线球队的水平时即被拔苗助长到一线队伍当中,这即违反了篮球运动员的培养规律,也损害了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成长。

其实,篮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多间歇、持续时间较长的项目,在一场篮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在40min的时间内,在长28m、宽15m的区域中,通过急起、急停、变向跑、跳跃等摆脱对手或抢占有利位置,围绕球权展开空中和地面的激烈争夺,身体接触频繁,碰撞多,对抗强度大,不仅要求运动员有强健的身体,还要有良好的爆发力、对抗性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协调能力等,为技战术的合理运用提供保障。如果赛事密集,运动员除了具备上述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体能储备和恢复能力,以便在每一场比赛中都能保持充沛的体能,为技战术的发挥打好基础。在NBA,高强度的移动在一场比赛中只占到15%(中强度占50%、低强度占35%)左右的有效时间,而正是这15% 的高强度移动时间承载着关键技术动作的完成,对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运动员还要有在比赛间歇或低强度运动时的快速恢复能力,以便在比赛中保持高效地完成反复高强度运动的能力。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及比赛规律,决定了篮球运动员所需的体能有别于其他运动项目,而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即完成高水平比赛需要的专项力量体系及其相关的素质,其中力量的训练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有人对NBA训练的总体分布进行过统计,结果发现,NBA球员的体能训练平均占总训练时间的1/3以上,而针对身体冲撞与对抗能力的专项体能训练又占据了体能训练的1/2时间以上。这充分说明了身体冲撞与对抗能力在NBA教练眼中的重要性。

一、中锋的体能特征及训练。

有研究表明,世界高水平中锋球员一场比赛平均要跳跃 100 次以上,跑动达到5500m左右,这对于身体高大的人的下肢力量、身体供能以及神经的耐 受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从当前世界高水平优秀中锋 的身体形态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都具备宽阔的肩膀、发达的肩部、背部、臀部肌群等特征。对于中锋体能的训练,NBA掘金队的资深体能教练斯蒂芬·特雷纳说:"内线球员大部分时间都跟杠铃、哑铃打交道,他们需要结实的肌肉和强壮的身体。"在训练过程中,重点对中锋球员的腰、腹、臀和上下肢等大肌群进行练习,使其形成良好的站立姿势以及移动动作模式,做好落地后的缓冲动作,这样可以很好 地保护中锋球员的膝关节,延长中锋球员的运动寿命;同时加强卧推和向上推举的绝对力量,通过100%绝对力量的卧推练习,提高队员胸廓周围的肌肉稳定性,使中锋球员在对抗过程中肌肉骨骼拥有更大的承受力,而站姿上举可以使中锋球员在对抗过程中促进躯干"刚体"的形成,使攻防时的躯干更加稳定,利于力量和能量的传递;卧推和上举练习会促使肩背肌肉的力量提高,肩带肌群能有效地固定肱骨与躯干的合理角度,使得中锋球员在对抗中可以保持胳膊的姿势,在受到干扰之后也能够保证投篮的稳定性。而背部肌肉使得上肢拥有更有效的外展力量,在对抗过程中使中锋球员拥有更大的争取空间位置的能力。根据中锋的位置体能特点要求,体能训练的重点放在力量训练上,突出对抗性力量和爆发性力量的训练。

二、前锋的体能特征及训练。

前锋在比赛中的攻防范围比较大,打满全场比赛需要移动6000m左右,爆发性弹跳100多次,其中大前锋在对抗中的起跳次数占到50%左右。优秀前锋球员要求技术全面,速度快,能攻善守,在攻防强度比较大的时候,一些技术动作和脚步动作快速完成,灵敏的反应、爆发力和对抗能力就成为制胜的关键,完成这些动作需要有臀大肌以及股四头肌以提供快速蹬地力量,而发达的臀大肌力量以及大腿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以及大收肌可以使前锋球员快速平稳的进 行后撤步以及侧向移动;发达的背阔肌以及脊柱周边的肌肉使得前锋球员拥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保证身体在对抗后避免受伤。在远距离的投篮,需要前锋球员拥有强大的三头肌、发达的三角肌和精细的腕、指力量,特别是发达的三角肌不仅能提高前锋球员的对抗能力,还能保证前锋球员投篮时肩带关节的稳定性。此外,发达的前臂肌群使得前锋球员拥有了良好的出手速度以及出手爆发力,使得投篮更加迅捷。对于前锋的体能训练,需要提高其10m左右的反复快速奔跑以及变向、变速、急停和弹跳等能力,在进行力量训练时,重点要加强臀大肌以及股四头肌在绝对力量下的蹬地发力练习,同时还要提高股后肌群在快速力量下的退让性收缩以及臀大肌的离心收缩能力,这样对于前锋球员减少了因快速急停而造成的髌骨应力性损伤的几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前锋球员的爆发速度以及急停效率,而提高了股后肌群的退让性收缩能力以及臀大肌的离心收缩能力,前锋球员在比赛中的接球后的出手速度也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高速对抗的比赛中,即便是前锋球员的出手速度不断提高,原地投篮机会也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在对抗下、移动中进行出手投篮,因此在训练中还要注重减少支撑点的负重,利用弹性带等软器械增加多维度抗阻移动以及弹跳、上下肢配合协调做工的方法进行身体能力的训练,并配合身体各块肌群的向心收缩以及离心收缩,加强上下肢对称以及不对称下的动作练习,以达到在对抗下能够保证身体姿态的稳定性,在空中能够自如地转换动作姿势并达到稳定。

三、后卫的体能特征及训练。

身高是后卫身体形态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之一,在一支篮球队中,后卫的身高一般低于前锋和中锋,在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方面,则要求有迅捷的应变能力、爆发力和频繁的短距离加速、变向和急停等能力。且后卫是篮球场上的灵魂人物,不仅要具备全面的攻防技战术能力、卓越的组织和指挥能力。在一场比赛中,后卫和前锋、中锋相比,活动范围大,移动距离最远,变速、变向移动频次高。研究表明:优秀攻击后卫在实力相当的比赛中打满全场大约要移动6400m左右,最高移动速度达到8m/s,球员平均1.7s就有一次移动,全体球员平均移动(1050±51)次,而后卫则达到(1103±32)次。后卫球员体能的训练,要突出力量、灵活、爆发力和速度等能力。对于力量的提高,由于后卫球员不可能像中锋球员可以通过肌肉的围度来提高肌肉的力量,这样会使得后卫队员因为体形的庞大而影响灵活性,为了提高对抗能力,后卫球员更多的要提高脊柱周边肌肉的稳固作用,腹、背、胸、肋等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能力,这样提高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同时提高臀髋部位、肩带部位肌群的力量,以提高核心肌群对四肢作向心、离心收缩的支配效能,为后卫球员手臂进行支配球的精准性提供核心区域的稳定支撑保证;对于爆发力量的训练,要与灵活、灵敏性训练相结合,除了通过提高臀大肌与股四头肌的蹬地力量之外,还要提高股后肌群的向心收缩能力,这样可以提高高速下身体快速制动的能力。

作为一名球迷,特别不忍心看到我们的中锋无数次被对手挤出内线、我们的前锋突破没有威胁、我们的后卫一被紧逼就失误等等,对中国男篮"恨之切"是因为"爱之深",我只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希望男篮可以从基础层面做好,踏踏实实练体能,实干苦干提素质,毕竟再强大的精神也需要革命的本钱做保障。

以上所写内容引用借鉴了《NBA专项体能训练折射出的篮球运动理念》、《中国男篮弱势成因及 2019 年男篮世界杯备战策略研究》、《林书豪现象_对中国篮球运动的启示》、《CBA与NBA体能训练比较研究》、《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体能的特征及训练》等研究文章,在此表示声明和感谢。

今年篮球世锦赛男篮的惨败还历历在目,输了不怕,怕是总有人认为输了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身体素质不如白人和黑人。看看近日林书豪自己的CBA首秀,虽然球队输球了,但他个人的表现还是毋容置疑的,比赛中他的三分球、上篮和突破都显得比其他人稳定和从容,不急不躁中轻松得分和组织、串联起球队的进攻,他虽然身材不高,但是突破犀利,同时抢篮板在面对中国内线的时候都不一定处于劣势,这也确实让我们的同样肤色的CBA球员有些尴尬。林书豪为什么作为黄种人后卫,没有特殊的天赋基因,是不是却几乎等同于外援般的存在?是不是狠狠打了CBA尤其是国家队的脸?是不是该检讨我们的男篮训练到底问题在哪里?

2012赛季,林书豪的效率值(PER)为25.91,在NBA所有组织后卫中排名第二,只排在克里斯·保罗(27.02)之后。林书豪甚至超越了科比·布莱恩特、凯文·勒夫以及德里克·罗斯。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竞争最为激烈的NBA赛场,林书豪可以打出这样的数据,不是偶然,也不是侥幸,背后是科学和艰苦的训练,是严格的自律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今天,我们不想过多的探讨精神层面的原因,把重点放在形而下上,放在如何提高身体的对抗能力上面。男篮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在平时的训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才会在比赛中集中爆发,比如身体对抗差、基本功差、临场应变能力差、教练技战术指挥差、球员战术执行能力差,这些问题看似是球场的问题,本质上其实是训练场上的问题,根子上是赛场外的问题。

分享到